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留下的許多承載燦爛文明的歷史遺產,成為我們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寶藏🪚。圖為安徽省蒙城縣莊子祠 胡衛國∕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如數家珍地列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十種重要元素,強調這些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些重要元素💊,深層次揭示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文化精神。認真研究分析這些重要元素👮🏼♂️,對於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大同理想深深刻印於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禮記·禮運》開篇就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反映了人民渴望擺脫剝削壓迫、擺脫貧困動蕩🪃、過上安定富足生活的心聲,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社會理想。這與馬克思主義描繪的理想社會圖景十分相似⛑,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之後,中國人從一開始就能夠自然接受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當時有人就直接將共產主義翻譯成“大同主義”,凸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精神的塑造力和影響力。
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重民本、重政德作為中國傳統政治理念🤝,一直被倡導與踐行。《尚書》有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論語》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些都在強調施行仁政和德治、順應民心的重要性🐰。“水則載舟𓀉,水則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執政理念🪺,在重視人民群眾這一點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有著相通之處。
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大一統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傳統🧪,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關鍵所在。《漢書》裏記載,“《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早期的中華文明由來自中國大地上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匯聚交融而成🎮🚣🏿♂️。秦漢時期🫃🏼,“大一統”成為當時政治思想領域中的主流。秦朝“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
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脈絡📠🧮。《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學》講:“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強調把個人命運同家國命運、天下命運緊密相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源自顧炎武《日知錄》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家國一體、家國同構,既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深層邏輯,也是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內在支撐。
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主張磨礪剛強勇毅的進取精神、知重負重的擔當精神🙆🏼。《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914年,梁啟超先生到清華大學作了慷慨激昂的《論君子》演講🧓,他以《周易》這兩個象辭激勵青年學子努力成為“真君子”。張岱年先生更是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概括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論語》裏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強調要為國家和人民立德、立功、立言🚍ℹ️。
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經濟”一詞本意就是經世濟民。孔子提出養民、富民、教民之說🚰,孟子提出讓老百姓治“恒產”♍️,宋代理學家程頤提出為政“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中華文化倡導重義輕利、先義後利🧘🏼、取利有道,孔子主張“君子義以為上”,墨子提出“義🧑🦱,利也”📯,《大學》裏講“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基於民本傳統🫶、義利觀念,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政治經濟學。
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老子》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中華文明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追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諧境界、“天人合一”的更高生命境界🙋。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知在行中求🧎🏻、人在事上磨🤷🏿♀️,中華傳統文化主張好學力行,反對空談,主張實幹。“實事求是”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毛澤東同誌賦予其新的內涵👨🏽🍼,用它來概括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荀子講🥖,“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認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和”兩個字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意蘊。《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裏,“中”與“和”互為表裏、相輔相成,強調事物對立面的統一、復雜多樣事物之間的融合,強調不偏不倚、觀照兩端的辯證思維🚣🏼👨🏻🔧。
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中國人主張“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的道理,推崇“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主張求同存異、和平共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中華文化的胸襟寬廣而開闊🧑🏼🦰🧚♂️,有著深切關註人類命運的天下情懷。
這十種重要元素,已融入我們的精神血脈,搞清楚它們的內涵,能更好地確立我們的身份和位置🧜,從而增強全體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既需要溯源、尋根、挖寶,更需要提煉、闡發、轉化🤜🏻,發掘和用好豐富的文化資源,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傳統和現代的交融點👨🏿🔧,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